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區管委會,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
經研究,現將《2022年許昌市食品安全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3月1日
2022 年許昌市食品安全工作要點
2022 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省委錨定“兩個確?!?、實施“十大戰略”的開局之年。深入推進食品安全省建設,持續提高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確保食品安全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好 2022 年食品安全工作,以建設人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市為總目標,以深化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為總抓手,堅持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全力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風險的底線,持續深化“雙安雙創”、夯實基層基礎、創新監管方式、強化全程監管、推動社會共治、壓實各方責任,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水平安全、助推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特制定本年度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要點。
一、強力推進“雙安雙創”
1、全面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發揮市政府食安辦牽頭抓總職能,加強食安委成員單位統籌協調,強化信息通報、形勢會商、風險交流等工作機制。要聚焦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食品“三小”治理、學校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采取針對性措施,著力補齊短板;圍繞食品安全領域信用監管、智慧監管、機制創新、農村食品安全綜合治理、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先進工作,提煉打造亮點,充分展示創建成果;堅持問題導向,加大人力、物力保障,著力對標對表,確保全面完成創建任務。(市政府食安辦,各縣級政府,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全力做好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區)復審工作,各地要落實好屬地管理責任,強化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落實,嚴格食品安全監管,扎實開展食品安全檢驗監測,突出問題導向,聚焦責任落實、難點攻堅和社會共治,鞏固發展好創建成果,下大力氣提高群眾滿意度,確保順利通過復審驗收。(市政府食安辦,禹州市、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建安區、魏都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省級“雙安雙創”質量。進一步發揮各級政府食安委作用,加強省級食品安全縣(市、區)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的動態管理,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做好動態評價準備和常態化跟蹤暗訪工作,鞏固創建成效。(市政府食安辦、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健全創建工作機制。根據省政府食安辦新修訂的《河南省食品安全縣(市、區)評價標準細則(2022 年版)》,及時跟進完善省級食品安全縣創建工作機制,認真做好省政府食安辦對各地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的復審及跟蹤督導工作,及時上報創建相關工作報告。(市政府食安辦,各縣級政府、各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源頭治理力度
4、凈化產地環境。實施產地環境凈化行動,切實落實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市生態環境局)指導各地持續采取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等措施,篩選、推廣有效的安全利用技術,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持續鞏固嚴格管控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還草,防止反彈復種可食用農產品。(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
5、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深入開展農藥獸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和“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專項行動,重點治理禁限用藥物、停用藥物、非法添加物使用以及常規用藥超標等突出問題。查辦的涉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藥物和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問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縣均值達到2(全市查辦案件總數與全市涉農縣區數量之比)。開展農藥獸藥經營網絡清理專項行動,堅決取締農藥獸藥造假窩點。依法推進甲拌磷、涕滅威、水胺硫磷、氟蟲胺等高毒農藥的淘汰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工信局、市衛健委、市通信管理局配合)
6、加大政策性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嚴格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嚴把糧食收購、儲存、銷售出庫質量安全關,落實糧食收購入庫和銷售出庫質量安全檢驗制度,推動實施出入庫第三方檢驗。加強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庫存糧食質量監測覆蓋比例不低于庫存數量的25%。嚴格管理污染糧食處置,嚴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和食品生產企業。(市發改委,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過程安全監管
7、保障重大活動和重點時段食品安全。聚焦重點食品生產企業、連鎖銷售和餐飲企業、網絡訂餐、生鮮配送、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等容易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主體,開展“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全面排查處置風險隱患,解決突出問題。加大五一、國慶、春節等節日期間和學校開學前后等重點時段監督檢查力度,開展節日熱銷食品專項抽檢,堅決守住食品安全底線。(市市場監管局、市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嚴格特殊食品監管。開展特殊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其中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比例不少于 20%。特殊食品生產企業自查報告率達到 100%。督促特殊食品經營者全面落實特殊食品專區專柜銷售和消費提示等管理要求。(市市場監管局負責)深入實施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日常監督檢查 100%全覆蓋,嚴格保健食品生產經營準入,嚴格規范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廣泛開展以老年人識騙、防騙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對網絡、微商、現場營銷等形式的監督檢查和舉報維權服務。嚴厲打擊以會議講座、健康咨詢、組織旅游等形式進行的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衛健委配合)
9、推進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以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為主戰場,以農村集市、農貿市場和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者為重點,嚴格查處無證無照經營行為,嚴厲查處生產銷售“山寨”食品、劣質食品、“三無”食品、超過保質期食品和宣稱特殊功能食品等突出問題,嚴厲打擊未經檢驗檢疫或檢驗檢疫不合格的肉類、制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規范的農村食品流通供應體系,推進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試點,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的農村食品經營店占比60%以上。(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按職責分工配合)
10、實施食用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行動。按照河南省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基礎設施規范化建設新標準,督促指導各地制定改造提升計劃,通過原地重建、調整關閉、翻新改造等方式確保農產品市場硬件設施達標。(市商務局,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嚴格落實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主體責任,建立動態信息檔案,全面實行公開承諾和自查評價報告制度,加快推進快檢實驗室建設;推行“檢監聯動”和“合格證”制度,強化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手段,建立重點農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全力打造“智慧菜市”,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市場食品安全規范化建設。(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配合)
11、推進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開展“餐飲服務規范年”活動,督促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全面實施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支持餐飲服務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中央廚房,規范快餐、團餐等大眾餐飲服務經營行為,提升餐飲行業標準化水平。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防范“地溝油”流入餐桌。開展餐飲門店“廁所革命”,改善就餐環境衛生。全面加強旅游景點、民政服務機構、醫療機構、建筑工地、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場所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壓實行業管理責任。(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衛健委、市交通運輸局配合)
12、實施“三小”治理提升行動。督促“三小”生產經營主體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規范“三小”生產經營行為。將“三小”監督抽檢列入市級市場監管部門年度監督抽檢計劃,每年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在產食品小作坊監督抽檢不少于1批次。積極推進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園區建設,開展食品小作坊規范提升行動、小經營店示范街創建活動。嚴厲查處無證生產經營、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銷售過期食品、“兩超一非”、使用病死畜禽肉生產加工等違法違規行為。(市市場監管局,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實施網絡食品“凈網”行動。網絡食品(含特殊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及其分支機構、代理商、合作商備案率達到100%。開展專項整治,規范網絡直播帶貨行為。堅持“以網管網”,強化政企合作,清理規范網絡食品經營者主體資格。外賣食品必須使用“食安封簽”,必須使用環??山到獾娜萜骷鞍b。持續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加強網絡食品監督抽檢、線上監測固證、線下調查處理,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機制,嚴厲打擊網絡食品經營違法犯罪行為。(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商務局、市通信管理局配合)
14、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組織對學校食堂和集中供餐單位開展全覆蓋風險隱患大排查,重點加大對縣、鄉學校、幼兒園的檢查巡查力度,督促校長(園長)落實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防范群體性食源性疾病事件。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抽檢,學校食堂抽檢覆蓋率達到 100%。(市市場監管局)按照河南省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硬件建設達標評價細則有關規定,指導各地加大對學校食堂硬件建設支持力度,全市學校食堂硬件建設達標率達到 80%。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市教育局)創建學校健康食堂,打造營養食堂建設試點,開展營養均衡配餐示范推廣,提倡“減鹽、減油、減糖”。開展校園食品安全風險和營養健康監測,持續開展學校飲用水安全檢查,加強食源性疾病防控。(市教育局牽頭,市衛健委配合)嚴防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強化校園食品安全事件調查處置工作。(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強化進口冷鏈食品“物防”工作。全面落實進口冷鏈食品總倉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和第三方冷庫在采購、加工、儲存、銷售進口冷鏈食品時,嚴格落實“三專、三證、四不”要求。強化“豫冷鏈”系統推廣應用,實現進口冷鏈食品全程信息化可追溯。定期開展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演練,指導各地做好涉疫食品排查管控和疑似陽性事件調查處置工作。(市市場監管局、市衛健委、許昌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持嚴打高壓態勢
16、深入實施“鐵拳”行動。對群眾投訴舉報、監督檢查、日常巡查、抽檢監測、媒體曝光等發現的違法線索開展深入調查,達到立案標準的及時立案。集中查辦一批非法添加、食用油摻雜使假、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輿論關注度高的違法案件。適時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加大宣傳和曝光力度,形成有效震懾。(市市場監管局)
17、開展“昆侖 2022”行動。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嚴厲打擊食用農產品非法使用“瘦肉精”等違禁物質,不規范使用農藥獸藥,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禁止添加等犯罪行為,加大跨區域協同辦案力度,全環節鏟除犯罪利益鏈條。(市公安局)
18、深化進口食品“國門守護”行動。密切關注國內外食品安全輿情,加強口岸通關環節風險布控,加大凍品等高風險品種進口監管查驗力度。嚴厲打擊偽報原產地、低報價格、夾藏凍品走私違法犯罪活動,嚴防輸入性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對查獲的走私凍品及時移交歸口處置。(許昌海關)
19、加強部門合作銜接。建立農業農村、市場監管、海關等行政執法部門銜接機制,加強風險信息研判和通報,擴大案源線索,及時消除隱患。加強食用農產品、農藥獸藥、化肥、種植養殖、食品、進口食品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完善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部門案件會商機制,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市委政法委、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許昌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夯實監管工作基礎
20、宣貫法規標準體系。各相關單位加強組織開展食品案件的執法監督,全面落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防范和化解食品監管法律風險。組織開展案卷評查,全面落實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嚴格規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繼續加強食品類規范性文件法制審查和管理,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要求,重要涉及食品行政規范性文件必須嚴格執行評估論證、公開征求意見、合法性審核、集體審議決定、向社會公開發布等程序,未經公布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管理依據。適時組織開展涉及食品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確保規范性文件合法、合理、正當。認真做好行政應訴和行政復議工作。完善行政應訴工作機制,在行政應訴工作中發揮好組織、協調、指導作用。對典型案件進行剖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必要時發出法制建議書,指導相關業務機構依法行政,減少或者避免行政糾紛。(各縣級政府、各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農獸藥殘留限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宣貫工作。(市農業農村局)
21、提升抽檢監測水平。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及相關產品檢驗量達到 4 批次/千人,抽檢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率達到 100%。加快推進“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與智慧監管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發現能力。(市市場監管局)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量達到 1.5 批次/千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組織實施獲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獲證檢測機構通過計量認證(CMA)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評審(CATL)的比例達到 50%。(市農業農村局)強化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食品有害因素等風險監測,進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每年采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本量不得低于省定標準。(市衛健委)擴大食用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范圍,完成省級食用林產品及產地土壤質量監測任務60批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2、強化人員隊伍建設。實施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專業素質提升工程,分級分類開展培訓教育,監管人員培訓時間人均不低于40 學時/年,新入職監管人員規范化培訓時間人均不低于 90 學時/年。鼓勵加強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分層次培養監管骨干人才。(市市場監管局)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信息員隊伍。(市農業農村局)
23、提升應急能力。按照《河南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有關規定,完善事故調查、處置、報告、信息發布工作程序。提高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水平;指導各地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每兩年至少開展一次市級食品安全事件應急演練活動。(市市場監管局)
六、著力增強監管效能
24、推進智慧監管。推進智慧監管平臺建設,開展監管信息大數據歸集,綜合研判食品安全風險。(市市場監管局)繼續開展“陽光農安”試點,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覆蓋面,省級平臺年度新增用戶達到省級要求數量。(市農業農村局)完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市發改委)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實現全覆蓋,學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單位“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 100%。食品小經營店(小餐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 80%以上。(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實施信用監管。按照河南省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管理及河南省失信懲戒措施補充清單的要求,構建高質量信用監管機制。(市發改委)將食品抽檢結果、核查處置信息等有序歸集至企業信用公示系統,將違法食品企業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建立食品領域企業信用風險分級管理專業模型,根據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市市場監管局)持續加強《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宣貫培訓,引導推動食品企業開展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CMS)評價。(市工信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評價體系,試點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品牌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納入試行范圍主體開具率達 7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貫徹落實《糧食企業信用監管辦法(試行)》,對從事糧食收購、儲存和政策性糧食購銷活動的企業探索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市發改委)
26、創新監管方式。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要求,鼓勵推動各地立足實際,探索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及時總結先進經驗做法,以現場會等方式推廣應用。(市市場監管局)
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27、實施質量興農計劃。啟動實施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培育“豫農優品”公用品牌。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加強標準宣貫和推廣,鼓勵支持按標生產。(市農業農村局)
28、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繼續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落實《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雙長制”》部署,推進綠色食品(冷鏈食品、休閑食品)產業鏈建設。聚焦品牌高端、生態有機、質量安全,做強綠色食品產業。(市工信局)加快推進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開展省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工作,支持符合要求的冷鏈物流項目申報國家、省級專項資金和專項債券資金。(市發改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圍繞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行動。(市發改委、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9、推行先進適用管理體系。分類實施推行先進適用管理體系,食品小作坊和小型食品生產企業實施 6S 標準化管理達 100%以上,中型以上食品生產企業實施以 HACCP 為主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達 90%以上,大型食品生產企業推行 ISO22000 等先進質量管理體系達 100%。建立 HACCP 或 ISO22000 管理體系的校外供餐單位達 100%以上。(市市場監管局)
30、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組織實施食品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攻關等科技計劃項目,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推動食品安全領域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提高食品安全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市科技局)
八、完善社會共治格局
31、開展普法和科普宣傳。推動“八五”普法規劃和《河南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 年)》落實,持續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國家標準的宣傳教育。創新普法方式,提高普法效果。認真落實“八五”普法工作,各有關責任單位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在全市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舉辦“食品安全宣傳周”“全民營養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食品安全進農村、進超市、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宣傳,以及反食品浪費宣傳和“減鹽、減油、減糖”科普宣傳。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市政府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2、推動實施“食育試點幼兒園”項目。及時總結省第一批百所“食育試點幼兒園”經驗,根據省教育廳部署安排,組織實施第二批百所“食育試點幼兒園”項目。(市教育局)
33、強化輿論引導。加強輿情監測,建立重大輿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響應機制。正確引導輿情,探索建立謠言抓取、識別、分析、處置智能化平臺,堅決打擊造謠傳謠、欺詐和虛假宣傳行為。(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4、加強市政府食安委專家委員會建設。適時組織召開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研討食品安全協同共治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咨政啟民”作用。(市政府食安辦)
九、加強組織領導
35、落實黨政同責。進一步優化食品安全評議考核辦法,強化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在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和“平安建設”考評中的結果運用,壓緊壓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各相關部門每季度向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提交本部門對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貫徹落實情況。各地各相關部門 12 月5 日前向市委、市政府報告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情況。(市委政法委、市政府食安辦,市政府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6、加大投入保障。將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市財政局,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研究制定落實縣級市場監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及其鄉鎮(街道)派出機構落實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首要職責的具體措施。(各縣級政府)
37、激勵干部擔當。面向基層和監管一線,開展全市食品安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激勵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建功立業。(市政府食安辦、市人社局)
38、健全工作機制。在現有機制基礎上,研究出臺掛牌督辦、責任約談、定期調度等機制,完善落實風險會商、評議考核等機制,以制度促工作、靠制度抓落實。(市政府食安辦)
39、及時開展上級部署重點任務。本要點未涉及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增補市委、市政府及上級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治理領域的重大任務部署,同步納入對各縣級政府、各部門的年度考核。(市政府食安辦,市政府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各縣級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